内容简介
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在海外渐次取得殖民地,其中多半是对外战争的战利品。取得这些领土之后,数百万日本人参与了帝国计画,对殖民地进行镇压、管理与垦殖。他们以服役士兵、殖民地管理者与企业家的身分零星前往海外。到了战争末期,海外日本人的数量已十分可观。
二次大战结束后,同盟国从亚洲各殖民地与战场遣返六百多万日本国民回到日本,并且从日本遣送一百多万殖民地人民回到他们的祖国。当新亚洲地图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突然生效时,海外日本人与日本本土的殖民地居民因此一下子成了外国人,并且立即面临遣返与重新确定国籍的问题。随着朝鲜半岛、台湾、中国东北与其他殖民地转变成新国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每个人回到自己所属的国家空间。
当时,这场人口转移被视为战后让战败日军复员而采取的措施,但它也是对日本帝国进行人口拆解的核心要素,而且呼应了二十世纪其他后殖民与后帝国时期的人口迁徙。
返国的艰辛开始于日本投降后殖民地变为非日本领土的那一刻,散布在各个殖民地的日本人便因此暴露在外,如同退潮后搁浅在沙滩上的鱼儿。盟国限制遣返者可以带回日本的金额,剥夺了他们的财产和以前生活的荣景。而当苏联同年八月八日向日本宣战,在满洲的日本便开拓移民开始逃离,最后几日的故事更是由一连串恶梦拼贴而成,结合了逃亡、饥饿、恐怖、疾病与死亡。
当他们好不容易回到日本国内,本土日本人却用「引扬者」(遣返者)这个新词来称呼他们,认为他们不同于「日本同胞」,而且某种程度上质疑他们是否真能算是「纯正的」日本国民。因为这些遣返者不带有地方口音,与日本故乡的连结较弱或根本不存在,再加上明显的行为差异,这些都使殖民地居民不符合纯正日本民族性的标准。被怀疑携带疾病和参与黑市并从事其他犯罪活动的遣返者,更被排除在「纯正日本人」的范畴之外。
引き扬げる(hikiageru)是「遣返」的动词,字面上的意思是抬起来放到地上,就像把货物搬到码头上一样,这是个普遍的惯用语。但hikiagesha(引扬者)是遣返的名词,在动词语尾加上sha或mono(「人」)之后就只能用在战败后从前殖民地遣返的日本人身上。 「引扬者」与其他语言的「殖民地返国者」与「遣返者」意思不完全相同。如「黑脚」这个用来称呼法裔阿尔及利亚人的轻蔑语,在殖民地普遍使用,但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直到一九六二年回到法国之后才听到这种称呼。而英文的遣返「repatriate」含有字根「patria」(指祖国),蕴含返国者与故国之间的关系。与此相对,日文的遣返特别强调返国这个行为,忽略返国者的殖民者身分或返国者与国家之间的纽带关系。
许多殖民地日本人宁可回忆殖民地的生活,有时还带有乡愁的情感,但他们战后被贴上的标签,却是根据他们战后返回祖国那一刻所做的分类。他们就像琥珀里的苍蝇,永远冻结在战后时刻。他们被标记成帝国与战时日本终结的一部分,让其他人得以在战败后重获新生。就像日本对于残存的帝国有各种委婉说法,「引扬者」一词同样不会让人产生帝国的联想。大岛渚一九七一年的电影《仪式》中满洲男的这句话,极其简要地表达出遣返者的整体感受:「我们平安逃离俄国人、满洲人与韩国人的掌握。最终,我们却落入日本人的手里。」
🍎 恩e京j的d书s房f = w w w * E nJ ing * Co m
在本书中,华乐瑞分析这些帝国的残余者如何成为抛弃殖民计画与在日本建立新民族认同这段过程的转折点。透过探讨政治、社会与文化领域中遣返者形象的创造与运用,本书试图处理帝国回到家的多样问题。她运用日文和英文资料,包括官方资料和历史文献、回忆录、访谈、报纸、歌曲、海报、漫画、电视纪录片、电影、歌曲和小说,并仔细解释日本政府和盟国的法律规定,而这些规定创造了遣返的范畴。本书前三章以拆解帝国的向度,增加我们对于同盟国当时占领日本情况的了解。在后两章中,华乐瑞则追溯了1958年遣返过程正式结束之后的流行文化和历史回归的形象。她将第四章引用流行歌曲和小说,包括五味川纯平山、崎丰子、谷崎润一郎、安部公房和村上春树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其他不知名作家刊登于当时期刊上的遣返故事。
本书特色
■本书英文版为哈佛大学亚洲专题(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s)系列选书。
■封面图片选自1945年艺术家山名文夫为资生堂公司绘制的遣返者救济经典海报。
■第一部以英文书写并深度探索关于日本遣返者主题的专书,并且以文学的手法广泛而生动地铺陈战后日本遣返与社会重整过程的多种问题的各个面向。
■不同于以往研究者着重于被困在海外的日本军人,本书特别探讨女性遣返者的形象,尤其是从满州国被遣返的日本妇女。
■本书大量运用日文与英文资料,包括官方资料和历史文献、回忆录、访谈、报纸、歌曲、海报、漫画、电视纪录片、电影、流行歌曲和小说,如五味川纯平山、崎丰子、谷崎润一郎、安部公房和村上春树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其他不知名作家刊登于当时期刊上的遣返故事。
名人推荐
许雪姬(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
钟淑敏(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天江喜久(长荣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教授)
曾龄仪(台北医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凤气至纯平(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博士,中研院台史所博士后研究)
乔治.索尔特(George Solt,日本同志社大学全球教育中心副教授,《拉面:一面入魂的国民料理发展史》作者)
「在《当帝国回到家》里,华乐瑞述说近七百万在二次大战日本战后从前殖民地返回日本的日本人的故事。日本国家的主流论述包括作为十九世纪力量和财富建设活动的一部分而获得的殖民地,并在二十世纪中期丧失这些殖民地,而一般人却省略了日本人在战争结束时远离本国岛屿而生活的艰辛。日本的国家经验是由原子能和传统的轰炸所定义的。这些轰炸破坏了日本的城市,却是前殖民者不在场的事件,而这个故事则将那些被遣返的人改说成是对食物供应和有限住房存量的额外消耗。华乐瑞提醒我们,有些遣返者曾经是战前的风光人物,不可避免地提醒着日本曾经为皇权的历史和失败国家的地位。」──普渡大学历史系副教授Sally A. Hastings,《Monumenta Nipponica》第66册
「在这本书中,华乐瑞首次对于日本战败后随即而来的大规模遣返者做了全面性的研究。这是一本彻底和广泛的著作:她参考了很多资料,以探讨这个多种问题的各个面向。华乐瑞关注遣送经验的多样性,并将其置于长期历史的长河之中。对现代日本史学科的学生及一般对殖民议题有兴趣的读者而言,她的书写很有价值。」──范德堡大学历史系教授五十岚惠邦,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作者简介
华乐瑞(Lori Watt)
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历史系与国际及区域研究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二十世纪日本政治社会史、帝国主义与去殖民化、战后/后殖民移民、军事文化、饮食文化等,着有《当帝国回到家:战后日本的遣返与重整》。
译者简介
黄煜文
专职译者,译有《当帝国回到家:战后日本的遣返与重整》、《北韩非请勿入区:北韩绑架计画的真实故事》、《我们最幸福:北韩人民的真实生活》 、《西西里人》、《教父》、《耶路撒冷三千年》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