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有些人表面上为了报效朝廷、造福后世赶去渤海,实际上是为了吃新打上来的对虾。
京里来的退休干部宋大人和在职侯爵桓大人转过两天便找县令借了官船,沿海河直下渤海。二人都是亲民官出身,爱民为本,没顾上视察海上油气田和盐田,先关心了一番海边渔民的生活状态。
二月底三月初正是对虾上市的时节,一掌长的大对虾用清水蒸了,加上些姜丝老醋就能激出鲜甜,肉质紧实弹滑,吃一只就停不住口。码头边更有许多做虾的小馆子,专门接待来吃海鲜的老饕,门面不大,做出的菜口味儿却地道,从京城的琵琶虾到鲁菜的烹大虾都能做,把对虾的鲜味儿发挥到了十成。
不愧是海上价就能卖七十一斤的大虾,这个味道太值了!
来海边来的真值!
往后就住这儿了,明天就去买地置工厂!
宋桓二人在海边小馆子里吃着鲜活应季的对虾、鳎目鱼、黄鱼、梭鱼……一面找铁匠打了个烤羊肉串用的烤炉,趁着太阳欲落不落时在海边泥滩上支上烤架,削竹签子串了大虾、鱿鱼、八带、海螺之类小海鲜,调些酱料腌上。
两位大人别有闲趣,穿着杜仲胶的矮筒雨靴踩在海边泥滩上,拿铁丝编的小笊篱挖蛏子和蛤蜊。贝壳埋得都不深,拿当地渔妇编的小笊篱一翘即起,刨出一个就能在周围挖出一片,壳上泥也不甚多。
挖这东西可比钓鱼有成就感多了,一会儿就是一篓子。拿淡水洗干净,直接扔到烤架上烤到张壳就能吃,若要再精细,也就是略撒些葱姜料汁了。
+恩-京+の+书-房 w ww· E nJ in G· C om ·
新鲜的海贝是没有腥气的,清甜软滑,只是现挖出来的有些泥砂,吃之前要先挤出来。
宋时守着烤炉捡了一盘着张嘴的贝壳,拿小刀挑出里面的肉,一个个扔进桓凌的盘子里,叫他挤着吃——不然就注意吐泥,别连着咽下去。
桓凌着实洗了手,将蛏贝里的泥砂挤净,捏着肉先递到师弟唇边。咸甜微烫的酱汁先沾到唇间,宋时下意识舔了舔,一块软滑清甜的蛏肉就滑进了嘴里。
桓凌有点担心地问他:“怎么样,剔得干净吗?”
宋时细细品尝了那个蛏子,舔舔唇角,若回味什么似的说:“再给我一个。”
他师兄又细心地剔了一只,捏着边儿递到他嘴边。宋时这回咬了蛏子不够,还一口咬住了他的指尖,舌尖轻卷,将指尖上的酱汁沾得干干净净。
桓凌倒吸一口冷气,下意识看过去,恰好见他抬眼望向自己,眸中笑意流盼,又在他指尖轻轻咬了一口。
还有人看着呢。
桓凌下意识扫了扫周围:做烧烤的厨子是什么也看不见的,一旁的家人都是跟着他们多少年的,此时天色又晚,海岸上还在捡贝壳的人也不多……
他叫宋时一撩再撩的也有些火气,再剥了肉便不给他,而是自己一口咬住,而后在师弟调侃的笑意中喂了过去。
宋时的笑容顿时凝在脸上,眼中闪过一丝慌乱,也忙忙地去看周围有没有人注意。
还不等他看出来,半块弹软的贝肉便被抵进口中,眼前那张带着几分得意的笑容稍稍拉远了些,重新清晰地映入眼底。
那张脸上的笑容飞快收起来,摆出一副云淡风清之态,低头摆弄着那盘贵重的贝肉。
不过唇上沾的酱汁竟都忘了擦,也实在淡定不到哪儿去。
宋时见他也紧张,心态顿时好了许多,舔了舔唇,扔下剖贝壳的小刀,从袖里掏出个手帕朝他晃了晃:“师兄嘴上竟沾了汁水,甚不体面,来,我为你擦擦。”
他手上沾的酱汁更多,还有些从贝壳上沾的炭灰,蹭到手帕上就是一片棕黑的印子。桓凌拦住他的腕子,将那半白半污的手帕挡下来,轻轻摇头:“不必擦了,这儿还有一碟子东西,待吃两口又要脏了。何况我虽然沾了些汤汁……”
他不要帕子,却趁宋时专心听他说话时微微倾身,在他唇上辗转半晌:“时官儿唇上却干净,我多蹭蹭就好了。”
这个小桓,脸皮居然变厚了。
宋时深感世风日下,啧啧两声,拿起那条被人嫌弃的手帕就要擦嘴。快到眼前那发现那方小帕子已经在他手里染上地图了,顿时也领悟到了桓凌拒绝他的心态。
反正早晚是要油的,就这么着吧。
他悄悄地团了手帕扔到身后,舔了舔唇,若无其事地继续剖起了贝壳。
过了三月,对虾渐渐下市,鲜肥的海蟹和皮皮虾又上来了。刚下船的梭子蟹和皮皮虾拿大蒸屉清蒸了,香味直能飘出院子。满锅红蟹紫虾,不需青红椒圈提色,不需麻辣锅底提鲜……
可还是有辣椒的好。
算算时代,估计大郑自己不搞地理大发现的话,他这辈子就吃不上辣椒了。
可就算从现在开始搞造船业,等搞得起环球航线,他也不知得有多大岁数了。或许晚年跟桓凌一起隐居在林泉间,莳花喂鸟,或是在儿女照顾下坐在庭中摇椅上说话,会忽然听到海外捎来新美食的消息……
宋时咬着满满扎实蟹肉的大蟹鳌,回味起香辣蟹、香辣虾、麻辣小龙虾的味道,心中颇觉怅然。
桓凌正剥皮皮虾背上的硬壳,见他一副若有不足的模样,便把露出的一半虾肉和虾籽掰下来递到他嘴边,哄着他:“尝一口,这个是母虾,黄满得很。”
梭子蟹没什么黄,皮皮虾的黄却结结实实地长满了一条,有些硬实的口感与弹嫩的虾肉合在一起,香腻可口。宋时吃了他的皮皮虾,想到他还从来没吃过后世为进国植物改得更刺激多样的口味,便觉着这孩子可怜。
宋叔叔得给他弄两顿新鲜的。
辣椒虽然没有,但大郑还有辛辣微苦的茱萸油,加些鲜花椒炒香辣蟹,味道虽然比不了原版,但因其口味不是特别辣,倒适合他们这些二十多年不吃辣的人。药店里更有干姜黄,把来磨了粉,掺上研成细粉的芜荽子、胡椒、豆蔻、茴香、桂皮……倒进爆香的胡葱、蟹块里,再倒上牛奶熬一熬,也是咖哩蟹的滋味。
从前吃蒸海鲜不适合配米饭,做这几样香辣的虾蟹却都是下饭菜。现蒸的玉田粳米饭浇上一勺咖喱,或是堆几块裹着辣油的大块蟹肉、蟹腿、明虾,香味足足地渗到饭里。
从前在西北天气干燥,怕上火,吃羊肉都不敢做咖喱口味的。这海鲜却都有些寒气,正适合加些辛辣料去寒。
虽说海鲜原本的鲜甜会被遮掉几分,有些可惜,不过原味的虾蟹他们已经吃过不少顿了,这香辣的可是用药材调配出来的,又有口味又有功效。
驱寒散湿,温中补肾……不说立竿见影也颇见验效了。
年轻人也不能仗着自己身体好就不保养,现在不多吃些温补之物,到老了就是一天喝三杯枸杞水,还能补回多少来?
宋时一手背在腰后,跟老干部似地踱着方步慢慢走出客馆,满怀欣慰地看着这片即将投入建设的盐碱地。
海边的盐田由盐道管领,不能私买,但离着海边不过数里外的荒地都是可以任百姓购置的。桓凌这个侯爵要置地,当地官司更是大开方便之门,花不上几十两便买了数顷结着盐花儿的荒地。
春日无雨,地面都是裂的,四处歪歪倒倒地着些藜蒿之类耐盐的杂草,有些连草都生不出来的地方,光秃秃的土地上结着一层厚厚的白霜。
这地实在太贫瘠,书办给他们登记黄册时都再三劝道:“咱们南运河下游也有好地,两位大人要买地,怎么也能凑出几顷连在一处的上等好田,何必买这盐碱地?”
这野草都不长的地,又在荒郊野外四邻不靠的地方,做什么也不方便哪。
这书办一心讨好两位京里来的老大人,恨不得替他们置办下临着甜水河的上等好地。知县老爷却嫌他耽搁桓宋二公的工夫,直接取大印盖了下去,然后便急急吩咐差役,寻本地富户、海商大贾,私底下劝他们买那片荒田周边的土地——
谁不知道宋三元在汉中府做下了好大一片工业,把个汉中建得和江南一般?要是在他们这里也建起工业,种起什么异种祥瑞的稻麦来,这片荒地能不值钱?
与他家做邻居的还能沾不上好处?
地方上既能有这精打细算的父母,自然也有会过日子的百姓。那片搁了不知几百年没人要的荒地霎时间值起银子来,越是靠近桓凌买下的土地的地方价钱就越贵,一亩荒田竟要涨到一亩好地的价钱了。
可这地不说将来建工厂、种嘉禾,就是将祖坟移过来,沾沾三元及第的文气,未来国舅的贵气也是好的。万一两位皇亲再建个汉中经济学院那样的学校,他们这里有地有宅,也方便把子弟送过来念书。
——哪怕是女校也行。女孩儿学了东西回去,难道不教给兄弟子侄们
有胆识的富户商家紧着买下周围地皮,也有些手握着银子不敢投的,也有觉着宋桓二人都是京里有家有业的大官,在这海边荒地里待不了多久,笑话赶着买地的人……
但宋家从保定调来的建筑队运来成车的砖石砂土、石灰钢筋,在那片荒野中飞快地建起连片厂房、铁栅围墙,在厂区内外修起四辆大车宽的水泥的道路时,所有的观望与嘲笑都化成了震惊和悔意。
连同买了地的都后悔,后悔买的少,后悔没买贴着他家最近的贵地。
怎么就没早看出二位大人真起了意要把这里建起来呢?那汉中是给朝廷建的尚且做成那样,这里可是他们自家买的地、置的产,就算主人不长住,还有个不把这片经济园建得比汉中更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