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京的书房

第146章

关灯 直达底部

在两宫相劾最激烈的时刻,一道首辅亲拟的诏书从中枢发下,诏告天下:后位虚悬已久,六宫事务芜杂,宜需德才兼备之人主持。但《孟子》曰“无以妾为妻”,《谷梁传》云“毋以妾为妻”,为圣皇、天下计,当礼聘身家清白、素有家法的女子为后。

这一道诏下来,中枢日日堆成山的折子直接少了三成。齐魏两王身后,正在戮力弹劾彼此,意图将皇妃推上尊位的大臣简直要疯了。

可他们再摆出多少条理由自家支持的皇妃堪为皇后,那句“无以妾为妻”却是春秋名典,孟子所训,凡天下读书人都不能不遵。

陛下之前多年不曾想过迎娶新后,他们两家互相攻讦这么久,也只是在两位皇妃之间争人选,怎么忽然有了这道旨?

是圣上忽有所思,还是有人提醒?

两家在前朝后宫都有势力,倒推之下果然飞快地探听出原因——

两天前,午朝后,宫中下传中旨召宋时奏对,问的是他与桓凌被弹劾一事。他去之前朝中还好好儿地议着扶正皇妃,去之后便是阁老拟诏,要礼聘新后,不是他还能是谁?

三辅李勉当初亲眼见过那道弹章,知道宋时是什么脾气。理清前后,不免将本部左侍郎、商家这一代主事的商进叫来埋怨一番:“你们弹劾王家就罢了,怎么拖无关的人下水?他是三元及第,次辅门生,今上看重的才子,何等傲气……你们是不知道他被弹劾之后是怎么辩罪的!”

他被弹劾了,连一句“臣有罪”也不肯说,将几本弹章生生驳了个体无完肤!

要不是他抗辩得如此硬气,圣上也不会觉得他清白委屈,召他进宫奏对。若不进宫,哪得让他说出“无以妾为妻”这种话?

时也,运也,命也,非吾之所能也。

李勉前半生都以周王为正统,后来侄孙女被选中为魏王妃,他才动了几分支持齐王的念头。但毕竟魏王年纪尚小,如今立长有周王,立嫡……如今容妃注定难再扶正为后,魏王胜算不大。

他的侄孙便嫁做王妃亦不算差,不值得便卷入这等无胜算的争夺。

眼前这群竖子也不足与谋。

李阁老有些心灰意冷,叹道:“罢了,此事不可为。与其想着如何扶持后妃,不如再挑家中佳子弟……”万一能中选,事还有可为;若中不了选,也就只能这样了。

他挥了挥手,叫商进离开公廨,准备应对礼聘皇后一事。

商侍郎也深觉悔恨——怎么就以为桓凌不在京,就能顺势弹劾他一本,再折周王一道羽翼?怎么就以为这宋编修是个高情逸致,不沾世俗的才子名士,轻易就能弹劾下去?

还不如早弹劾桓凌,当初马尚书使人弹劾桓家祖孙,都没闹出这样大的乱子!

不,不对!

当初这位宋三元就直接在朝上承认桓凌爱慕自己,替桓家祖孙解了围。如今也是一般地到圣前分辩,也一般地解了桓氏之危……

这一回是他们看错人了。立后之事回头再议,还是把这回弹劾他们的事收拾干净,不行就推到魏国公身上,以免叫人翻出旧帐,得罪了这位圣宠无限的宋三元。

然而商家还容易另寻新人,德妃却才刚将最好的侄女挑给儿子做王妃,再上哪里寻个佳人做皇后?况且就真另有个好侄女,也不能送入宫。本朝以来虽有姑侄同做后妃的,却绝没有姐妹分嫁皇上与太子的!

可若不从家中选,远亲外人做了皇后,压她这个生下皇次子,主理六宫事务多年的德妃一头,她又如何忍得下?

德妃心中恨极,她家中做主的侄儿,魏国公世子自也深深衔恨:“咱们家待那宋时一片好意,齐王殿下不惜亲自折节下交,又叫阿罗他们到桓家意图结纳他。他却不识好歹,硬说齐王只是个游侠儿,又装作不在桓家住着……这分明是瞧不起咱们王家!”

满朝上下,谁不知道他跟姓桓的做夫妻了?外头野书摊子上都有酸文话本卖了,随便抄几个摊子都能收来一堆。

他还有脸到御前喊冤!还坏了他们推德妃娘娘入主东宫的大计!

这仇定是不死不休。

他们勋贵不会引什么孔子、孟子坏人前程,但要败坏一个文人的名声还不容易?他立刻命人去唤自己门下收买的御史来,依他的意思再写一封折子弹劾宋时。

在朝大臣断袖不是不犯法么?就弹劾他个法条不能恕的——他曾与周王妃定亲,如今周王不在京,这两人便要近水楼台,破镜重圆!

只是这场弹劾也要讲究部署方略。

宋桓二人是在朝上承认过断袖的,直接交章弹劾也不为过;但他与桓王妃之前不曾有过干系,须得先在弹劾桓宋二人的普通弹章中提及他曾与桓王妃有婚约,在朝堂大臣心中留下个印记,才好慢慢往二人私情上引导。

心腹接了钧命匆匆而去,寻到自家用熟的一名御史府上,请他再依世子的书信写一篇弹章。

然而那位御史看了魏国公世子的书信,却摇了摇头道:“此事不成,阁下还是去回复世子,如今这样的弹章,都察院中怕是写不得了。”

怎会如此?

他们御史言官的本份就是弹劾人,哪所弹劾错了也不用担后果。这些御史每到大计之年,多的是从外头捡张投帖就上本弹劾的,什么学士包占乐妇、尚书私通侄女、亲王衣冠违制……

这些人他们都弹劾得,宋时怎么弹劾不得?再说前些日子他们弹劾宋桓二人还少么?之前弹劾得,如今就弹劾不得了?

心腹回来奏报此事,王世子犹有些不了相信,追问道:“你可问出原因了?是他贪心不足,想多索要些好处,还是如今圣上护那宋时护得紧,有什么不弹劾的缘故?”

🌽 恩~京~的~书~房~w w w -E nJing - co m

那心腹道:“倒不是这些,而是那位宋三元告了御状,如今两位总宪正在整顿院中不论实证弹劾人的风气,凡以私情而不以公事弹劾朝臣的,都须先查实证。”

此事虽未明发诏旨,然而圣上既肯偏心宋时,又拿出桓凌往日那些细细附上线索、证据的劾章给左右都御史看,他们自然要体贴圣意,改改都察院的风气。

且不光是两位总宪的整顿,他们这些弹劾了宋桓私情的,还要应付宋时辩罪折子中的反劾:

原本败坏伦常、风气云云,都不过是朝堂攻讦中常用的词句,别人被弹劾也都是忍气吞声,自行谢罪罢了。这个宋三元偏抠着自眼儿将他们扣的罪名一一辩白,再反扣个他们贬低当今清明治世、损伤圣德的大帽子上来,倒将他们这些弹劾的人骂得灰头土脸。

他如今还要上本请罪,是有心也无力再弹劾他了。

那随从将御史的难处说了,王世子听得简直倒吸一口冷气:“难不成就告不倒他了?那么些御史还骂不过一个翰林?”

若御史不能用,用别人却不方便。

唯有御史才能风闻奏事,弹劾错了也不担责,若换其他官员,则必须有实据才能上本,不然这么重的罪责若定不死,反坐此罪,至少要交待进去一条人命。

须得让宋时有机会遇到周王妃……或者从桓氏在京子弟下手。

只要宋时与他家有来往,往后凡有传递至宫中之物,都可以扯上关系。有德妃娘娘在宫中安排……不,若等皇上立了新后,德妃娘娘在宫中只怕也不要失势,当务之急还是得从姻亲之间挑选淑女,以备选秀。

反正那宋时就在京中,往后还可慢慢安排。

他暂且扔下此事,回后宅与母亲、妻子梳理起了姻亲故旧家中刚从宫中放归的女眷,备着再度选秀。然而等到他家挑捡出可靠的人物,分出心思来对付宋时,才打听得他职位有变,被圣上发付陕西,做了汉中知府。

王世子对着递上消息的属下深深沉默着。

汉中有个周王、还有个周王妃长兄、宋时的情郎在,自己那主意还未动手就注定打不成了。偏生如今出关这一路刚换上他们王家的人。若换了别的地方,叫他路上出些事,他也能撇得干干净净,可若这三元及第的才子名士在自家地盘上出了事,他们王家难免要吃些挂落……

他究竟是个什么邪运气,捅了天之后竟能干干净净一走了之,还跟小情人双宿双飞去了?

=====================

宋时这趟出京,凭的自然不是运气,而是上意。

那场御前奏对之后,宫中便传下旨意,让他改任陕西汉中知府。

六品编修出京,才升了两阶,其实是有些委屈了他这位清贵的中枢储相。但他被人弹劾之后反劾都察院,又将两位有机会登上后位的皇妃彻底拉下马,在朝中得罪人无数,圣上这般安排,其实是为了保全他。

反正他在翰林院镀过一层金,身份清贵,在外头避避风头、养养望,再回朝仍是个必得重用的士林泰斗。

他跟父母兄嫂解释良久,颇为乐观地说:“我这一去,就在周王、桓兄的庇护下,当地还有擅长用兵的兵部右侍杨大人巡抚,比在京里还安稳的多。将来若嫌陕西不好,大不了请个病假回京,从此常在家中陪着爹娘,也省得像做翰林时那样天天早出晚归。”

他爹红着眼眶,一面抽鼻子一面骂他:“你在圣上面前多什么话!让你说你就说,那嘴不是长在你脸上的?你不会说几句好听的?好好的翰林不做,做个知府,都是你自找的!”

宋时悄悄磨到他娘怀里,低声说:“汉中是个好地方,又安稳又富庶,达虏闯不进来,爹娘别担心,圣上这是刻意关照呢。”

大哥、二哥这回却没跟着父亲骂他,难得地替他说了许多好话,还劝他安心做官,不必惦念家里人。

宋时简直有些受宠若惊。

大哥宽纵他也就罢了,二哥怎么也不骂了?难不成他为二哥送礼跑官的事打动了哥哥,让他再舍不得骂他了?

二哥翻了个白眼,抬手朝他头上呼了一把,落到额头却变成了轻揉:“你桓三哥得先陪着周王殿下在汉中落脚吧?你能去那边也好,你们小夫妻守在一块儿,就不用似这些日子在家里般,成日家神思恍惚,望空思人了。”

我不是,我没有!我以事业为重,没有那么恋爱脑!

宋时脸腾地烧了起来,梗着脖子就要反驳,他娘落在他身上的手却紧了紧,重重地说:“知府也好。时官儿就比你爹有出息,你爹当初才只外放个知县呢。”

作者有话要说:这阵子有点摇摆要不要出京,一开始就打算出京的,后来写着写着觉得留京也不错,现在终于定下来了

以后可以慢慢种田养望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