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吊球、勾球、扑球、高远球、杀球……
有岳举人这位打得又高又远的对手垫球,宋时也不必像在家哄孩子时那样收敛力道,尽情解锁了自己所会的技术。虽然从大学毕业之后就没怎么碰过羽毛球了,可手握上拍,看到球飞来的路线势头,那些沉寂多年的记忆就又在脑中苏醒。
他这副经过多年农村基层工作锻炼、上得了马下得了河的身体,也能配合得上大脑的转速。觑着那球的来路,在场内时而前趋后退,时而凌空跃起,动作极为飘逸洒脱。
不过他也刻意照顾了岳举子,所有捞回来的球都尽量打在对面场子中心,叫他能接着。如此一来一回,连绵不绝,没有几回停顿捡球的尴尬,场外人也觉着热闹好看,掌声、叫好声不绝。
刘府尊掌心都拍痛了,心中激情涌动,回头对王同知说:“不可叫他们年轻人独占风头,王兄可愿随我下场?”
自然愿意,早该下场!
王同知重重点头,便要从门子手中接过球拍。可他那衣袖宽大,一伸手长袖先荡了几下,兜着满袖的风。他这才后悔道:“早知要打球,不就该穿这苏样的时兴衣裳,这么宽的袖子,便绑上也有些兜风,不如宋状元那窄袖的,随便绑绑就似胡服般利落了。”
抱怨归抱怨,他出门也没带窄袖的衣裳,只好一层层裹在胳膊上,拿带子狠狠缠住,免得抬臂时有妨碍。
一旁的徐县令含笑劝他们:“两位老大人穿得不算麻烦,且看场下那些少年人,多的是穿着曳地长袍和高底儿靴的哩!不光要勒袖子,还要把袍子裹到腰间,又要找僧人借鞋——不然可如何满场跑着接球呢?”
他们好歹还只要缠袖子,省事多了。
几位大人先缠裹好了,叫僧人比着宋时那场地多画几个框子,中间拉上网,便各各下场亲试。
下了场才知道,这羽毛球打起来可比平日蹴鞠更不容易。
那球扔到空中容易,要拿手上的拍子找着球,再把球打到网对面的场子里却是千难万难。对面打过网的来球也忽高忽低、忽远忽近,雪白的球飞在空中又容易叫阳光挡住,只见它从对面拍上飞起来,还未见球到何处就已经落地了。好容易接着球的,那球只在拍子上弹两下便落到了自家场子里,不肯往远处飞……
看人打球有来有往,轮到自家满场捡球。
好在捡球也不光是一个人捡。自家连打几回打不着球虽然着急,但抬眼看看四周,多的是弓着腰捡球的,拿拍子颠球颠到落地也打不出去的,打不好球的烦郁便散去,只留满心快活。
场上自嘲声、笑语声不断,下场的人打的投入,场外人看得有趣,宋时这个示范的人也可以功成身退了。
他接住一个岳举人打过来的球,却不再打回去,而是侧拍撩向空中,自己来回接了几下消磨掉球的动能,而后抄入掌中,走到网前说:“岳贤弟稍候,我去换个人来与你打。”
岳举子见他都要下场了,自己也不好意思霸着场子和球拍,便说:“我也打得够久了,便与宋状元一道下场歇歇儿吧。”
两人将拍子转交旁边等着的书生,到廊下寻僧人要了杯茶喝,坐着看别人打球。
他在场上时还没注意到,坐在上头看着才发现能摸着网打球的人少,大多人只能旁观,廊下几位老先生看得更久,恐怕也有些无趣。
他想起自己车里还有一套给小孩钓鱼玩的磁铁鱼,便叫书童去取来,打开盒子给人看:“我带了些木鱼来,诸位若有爱钓鱼的,咱们到庙后池里钓鱼如何?”
木鱼怎么能钓?
别说几位在廊下闲坐的老大人,便是一心看球的年轻人也叫他这句话吸引,凑上来看热闹。那盒子里恰摆着十条鱼,分别雕出了鲤、鲂、鳊、鲫等鱼的形象,有的身子顺直、有的打卷,有的张鳍摆尾,有的鳞片乍起……都不过手指长短,纤巧可爱。
雕工精细,形象分明,可还是木鱼,木鱼又怎么能钓?
🌵 恩+京-的-书+房 e n j i n G - c o m +
李中书拿起个鲤鱼细看,摆弄鱼鳍鱼尾,却怎么也看不出其中关窍,含笑摇头:“这鱼怎么看也只是木鱼,难不成入水还能活了么?鱼腹中定然有个机关,却不知是什么,宋状元宁不肯先透露一句么?”
入水虽不能活,却能自己吻钩。
民间发明家宋时矜持地笑了笑,只说:“咱们寻僧人要几个鱼竿来,到池边一试即知。”
寺里虽没有鱼竿,这木鱼钓起来也并不需要真的鱼竿,只要有竹竿、麻线,串上浮标、粗缝针便足以当作鱼竿。针也不用砸弯,他要用的不过是磁铁吸铁的性质,砸了针那些和尚还要重买,怪浪费的。
这些僧人平常也做些生活卖,心灵手巧,砍个竹子绑钓竿不当什么,过不多久就都做好了,拿到前头奉给檀越们。知客僧亲自引着他们到后园一个浇地用的水池边上,宋时从匣中取出木鱼,绕着水池一个个分开投了进去。
本来就是为在缸里钓鱼做的小鱼,放到正经水塘里眨眼就冲没了。池中原有些野生的小鱼,见人洒下东西就浮出水面来啄,推着小木鱼在墨绿的池水中摇晃着随波沉浮。众人越发觉着这鱼难钓,都看向宋时,想让他示范一下怎么钓。
宋时也不推辞,拿起鱼竿先将针穿过上面系的鹅毛鱼漂,好让鱼漂吊着针不能下沉;而后比着池中一小木鱼漂浮的方向,潇洒地一甩竿,鱼钩将甩到水面时又猛地提腕收力——
钓针冲入水里的势头猛地被拉住,细细的钩针在空中转了几转,落到水上时已无甚冲力,就被鹅毛吊着浮在那片水面上。
水波摇曳,小鱼轻轻在池面冒头,偶尔有大胆的鱼儿来啄鹅羽,顶得木鱼与钩越离越远。众人虽然也不是猜不出他用了磁石,可那木鱼与钓钩越离越远,磁石也吸不上,这一竿空钓,宋状元的脸面可就不好看了。
他们越发紧张,屏息看着水中的鱼钩,再隐秘地看看宋时,不知他要如何才能钓上。
宋时仍气定神闲地握着鱼竿,含笑解释:“这鱼原是做来在缸里钓着玩的,故而做得小,放在大池子里便钓得慢些。诸位莫急,我这就让你们看清楚我这直钩如何钓鱼。”
他大长腿一迈就踏到池边青石上,手握在竹竿后半,加上伸出的长臂,恰恰将针吊到了那只木鱼嘴前一点。原本在水波中打转的木鱼便向着他的钓针径直冲去,自己撞上钓针,被他一举收取上来。
若有个真正的钓鱼爱好者在这儿,非得举报他作弊不可。
可惜眼前围在池边的不是真钓手,而是真官迷,他的钩才一收回来便叫人抢走,拆下木鱼,看着线上铁针叹道:“当年吕望于渭水之滨直钩钓鱼,得遇文王,今日我等又宋三元见直钩钓鱼,却不知状元来日能钓得何等前程!”
宋时怕他们又把普通儿童玩具拔得太高,连忙解释原理:“这不过是在鱼腹内置了小片磁石,用铁针自然能吸上来……”
那不一样!
磁铁吸针谁不知道,可这直钩钓于在读书人中的意义不同!
自古就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俗语,直钩钓鱼素来是与明君贤臣遇合相连的,他们这回可是亲眼见证了直钩钓鱼、鱼自上勾的过程,怎么能不激动?
他若不想让人这么联想,凭什么做直钩钓鱼,不先把针砸弯了?
这些官员虽已致仕退休,年纪却还不如当年渭水钓鱼的姜太公高,怎么没有一点重遇明主,拜相当国的心呢?
宋时听懂了退休官员老骥伏枥,还想返聘的内心呼唤,于是不再解释自己是为了勤俭节约才直接下针钓鱼,将刚才钓来的木鱼扔回池里,请他们各自拿竹竿钓鱼。
几位致仕的老大人比年轻人还有劲头,站到池边握着竿就去扎鱼。宋时都怕他们失足出意外,赶忙请寺里选年轻力壮的僧人保护,最后还叫人往池底软泥里扎了几支竹竿,用绳子拉起围栏,挡着他们不许把身子往里探得太厉害。
忙完了这一通,他才得安心在旁边看着。
恰好知客僧也退下来歇着,他便撂下茶杯暗搓搓打听起了僧人的休闲生活。
也不过是读读经书、写写诗、练练字,再做些生活罢了。
他们大慈阁是金代留下的名刹,香烟鼎盛,倒不需像小寺庙一样靠经常维持,但也难免有和尚要做些买卖,赚几个银子供养自家。若赶上本县有赈济、营建之事,本寺也要去帮着施粥舍药、超度亡灵、停棺收尸、修桥补路……
他们这些老和尚闲暇时爱静坐念经,年轻的和尚都会练练拳,也有踢球、弈棋、写诗作画的,也有爱赌博的……只不过外面时兴的射箭、标枪、斗鸡走狗之类在寺里就不能做了。
那知客僧说着,又恭维了宋时一句:“宋三元制的这木鱼既能让人享钓鱼之趣,又不伤生灵,实为造福我佛门弟子之物。”
不用强行恭维,这鱼也就是个八岁以下儿童玩具的水平,他那十一岁的侄子都不玩了。这群老大人钓的也不是鱼,是情怀,僧人们不必为了他这状元的名头强行钓鱼。
宋时望向池边的老大人们,悠然叹道:“鲂鲤沉浮古寺池,直钩一坠便相随。垂纶莫笑白头客,吕望七十遇未迟。”
他的诗作得……非常应景,甚得这群已退休,却还想“七十得文王”的老大人的欢心,觉得他状元之诗名符其实。
怎么就这么通透,写进人心里了呢!
当场便有几位老大人作诗相和,扭扭捏捏地夸他的木鱼好,愿晚年“两袖轻挥抛名利,隐向山间自钓鱼”“洗尽尘嚣意,兴来钓木鱼”。
更有人回去之后便写小品文夸他的木鱼:“鱼长仅一指,以木为之,体态精致可爱,头、尾、鳍、腮、鳞片无不毕见。内含磁石而易感钢铁之质,外漆清漆而不惧污浊之蚀。入水乘波,不减游鱼之趣,遇钩而触,尽得垂钓之真……”
写木鱼因为要掩饰一下自己本心想跟姜尚一样遇到明主的渴望,写得还收敛些,那些夸羽毛球的就更放飞了。
一场文会结束,评宋时那篇几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知行论”的文章没见多少,只见夸“三元球”的诗文到处流行。
好些的老老实实按着它的外形夸:“削木为芯,合羽为裙,俾腾跃以飞举,因虚心可高升。圆拍直柄,初合绳墨之规矩;线网纵横,尽显用心之谨严”。
再进一步的就要加点发挥,连自己一起夸:“坚强斯致,虽吐纳之在君;蓄蕴应为,信盈虚而自我。”“罗网不疏,竟资助力之功;虚怀可式,且养浩然之气”。
而那些风流才子做出来的,夹带的私货就更放飞了——搁在府尊大人手里足以上升到理气之用的高级球,到了他们笔下,就都软缠出了“羽衣一上如登仙”“佩剑仙人时侧目,拨梭玉女巧回眸”“白裙一束盈盈处,心网千结,无计得留住”的句子。
偏偏才子们写完了东西还不肯自己私下传阅,都送到了宋状元府上,请他点评。
宋时坐家里欣赏了半天,实在没处下笔。
他本来就不大会欣赏唐朝以后的诗词,又不是当考官的,对着什么文章都能编出新词来夸奖,于是只能放弃点评,给了他们另一个福利——
他把这些诗文编成了个集子,亲手用蜡版刻版印了出来,并在每页页边专门刻出边栏,书中隔几页便插·入饰有小学板报等级花边的纯稿纸页,供读者写简评和读后感。
作者有话要说:参考《宋代蹴鞠运动研究》刘鹏
赋参考气球赋,用了“虚怀可嘉,且养浩然之气”
“佩剑仙人”一句选自《圆社摸场诗》
“羽衣一上如登仙”原句“秋千一蹴如登仙”,《西湖春游》陆游